王馗事件表明: 在黄梅戏起源之争中 想要独善其身,需要严肃对待
当一些人以“清高”姿态认为黄梅戏起源之争是“杞人忧天”时,国家非遗中心删除表述的行为,确实像一记现实的耳光,“啪啪”作响。
当一些人以“清高”姿态认为黄梅戏起源之争是“杞人忧天”时,国家非遗中心删除表述的行为,确实像一记现实的耳光,“啪啪”作响。
笔名“秦之”(何成结)《关于黄梅戏源头,猜想之外的猜想》这篇文章出笼,让人大跌眼镜。想不到《黄梅戏艺术》主编竟会利用自已管理的平台,写出这种不值一驳的文章。
原来,这些文章均是何成结主编《黄梅戏艺术》期间,集中编发的系列挑起黄梅戏起源之争的文章,也是诋毁、造谣、抺黑湖北黄梅县的文章,当然继任主编编发的文章也在列。
由于承担完成了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脚色制与地方戏的兴起研究》,本人手头有较多中华梨园花部演化的资料,虽然正是基于深入研究,越来越不认可戏改运动的“制造地方戏”(兰州大学李秀伟有《制造地方戏——论剧种化对中国戏曲之形塑》一文,我们认可其提法),这涉
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的回应内容有几个要点,一、承认删除起源表述存在“草率”;二、删除后引发的舆情影响出乎意料;三、王所长的言论不代表单位观点;四、调查论证形成统一表述后会对简介内容进行调整并对公众说明。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安徽将黄梅戏打造成文化名片时,绝大多数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却异口同声:这门艺术的根,在湖北黄梅。
2019年,湖北省黄梅县的黄梅戏剧团到安徽安庆演出,却遭遇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当地不少观众疑惑地问:“你们湖北的剧团,怎么会唱我们安徽的黄梅戏?”
2018年,安庆《黄梅戏起源》一书经过所谓的“田野调查”出版后,从此黄梅戏发源地黄梅县和安庆市网民便形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锋相对的局面,黄梅戏友好氛围毁于一旦。特别是2021年《安庆日报》发表了“黄梅戏起源安庆”之后,安庆网民和黄梅县网民更是到了剑拨驽张的地步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是近年来对黄梅戏起源问题作出系统阐释的重要学者之一。他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2024年10月17日下午,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考察,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全国很多谦让的故事版本,为啥选择安庆的六尺巷,我想本意及目的不言而喻,就是看到某些苗头,警示全国人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要和睦团结、友善谦让。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作为国内顶级的戏曲理论家,对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王馗会长并不简单地认同“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这种单一的地域起源说,而是从一个更宏大、更动态的文化视角来解读。